《最后的立场》历史人物(韩信和《最后的立场》为什么能在历史上获得成功?)
韩信是秦汉时期的名将,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韩信被后人誉为“兵仙”。他非常著名的“最后一战”一直是绝地求生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典范之战。但三国时期,马谡奉命镇守街亭。他也想效仿韩信的最后一战,但结果是惨败。他自己被诸葛亮斩首,因为他写了一份军令状。那么,为什么最后一站和韩信都能成功,而马谡会失败呢?
历史上是最后一战,但是马苏输了。韩信为什么会成功?首先,从实力对比上来说,韩信有一万人回水阵,以数千官兵为诱饵,骑兵两千,共计两万人左右。陈郁号称有20万赵军,实际人数不详,但至少是汉军的数倍。
街亭之战,马谡领兵多少不详。魏国有五万军队。考虑到蜀军处于守势,马谡的军队在数量上应该也处于劣势。两场战役的兵力对比几乎一样。
但在士气上,韩信率领的军队虽然长途远征,但也急于马上解决战斗,所以有很强的必胜意识。相反,赵军兵力占优,一旦进攻受挫,可以选择撤退,但必胜之心不强。而马苏是特殊的。蜀军虽然类似于最后一战,但马谡选择的区域是绝地。就算魏军选择包围悠游资源网而不是战斗,也足以杀死马谡。与此同时,魏的陇右地区正在被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围困。魏援军必须选择击败马谡,才能进入陇右地区救援。对于魏来说,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输。此时此刻,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韩信敢于选择最后一战。一方面,他凭借自己的威望,牢牢控制了军队,保证了自己的官兵在战场上的心态。虽然他选择了背水一战,但他可以自卫,坚持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韩信留下了事业。他真正的杀手锏不是背水一战,而是他最精锐的2000骑兵趁着赵军的他们窝,直接突破了赵军的阵营,哪怕最后一站被击溃。
后营失陷将迫使赵军提前撤退,给韩可乘之机。如果赵军无法突破后面水军,得知后方敌军士气只会更加崩溃,可以说是最后一站,早在战前,韩信就明智地控制了双方的优劣。不管他的主力输赢,都提前给自己留了后路,甚至开始了心理战。用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毫无准备的赵军,韩信一开始就有足够的胜算。
反倒是马苏,对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没有把握,把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街亭之战的核心任务在于防守。只要尽可能拖延增援魏军的时间,就是更大的胜利。而急于立功的马苏,却摆出一副可攻可守的态势,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但更致命的是,韩信为了把赵的主力全部带出来,选择了用防守回水阵来吸引赵。而马谡选择了没有退路、没有坚持下去可能的上坡防守直接包围魏军,直接断送了守军的生路,导致他在战争初期直接陷入绝地。统治力弱,防守资源缺乏,士气崩溃,直接导致蜀军在没有接触到魏军的情况下崩溃,或许是街亭防守不好打。
马苏和《最后的立场》为什么会失败?
在韩信的一生中,发生过很多经典战役,比如面对赵的最后一战,帮助刘邦出川,四面楚歌。这些经典战役是韩信军事思想在战争中的亲身实践。韩信跟随刘邦仅四年,就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打败了一代战神项羽。所以韩信是众所周知的兵仙。
对于韩信的军事思想,后世有很多人模仿,比如《最后的坚守》中的韩信。韩信在面对赵时,用一万兵扛水阵,这一直是兵家大忌。但这些士兵拼尽全力,杀敌无退路,最终打败了十万赵军。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任命马谡镇守街亭。这时候马谡把自己的营寨绑在山顶上,这也是兵家大忌。那么马谡的军队就会陷入绝境,但是马谡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士兵一旦没有退路,就会想尽办法杀敌,街亭自然就能守住。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残酷的。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被诸葛亮斩首。所以这是最后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马谡却失败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也很简单。之一,韩信最后一站的目的是为张耳的“奇兵”创造时间和空,以便“进攻”,而马谡驻守街亭的主要目的是“防守”。在这两种情况下,士兵在绝境中的心理自然会有所不同。一个是主动进攻,一个是被动防守,结果当然会不一样。
第二,韩信在军中有绝对的威望。此时的韩信早已成为一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士兵们对韩信充满了信心。无论韩信如何指挥,将士们都深信自己会打赢这场仗。马谡以前从未单独带过部队,士兵对马谡的能力有所怀疑。这种心态上的差异也是最终结果的一大原因。
第三,受韩信《最后一站》的影响,悠游资源网的后人对这种战术早已有了经验和教训,而张合也是名宿,早已有了破解这种战术的办法。所以,当马谡开始打算使用最后一战的时候,败局已定。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1:0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2614932369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