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过程融合的四个重点
2018年,湖南省成功获批为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省政府印发了《湖南
“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1]。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五大工程,其中“互联网+”
教育创新发展工程中指出:要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探索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
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信息
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2]。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这一过程,融入信息技术,需要分析和
依据学科特点,把握“融合”的重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认知对象具有广阔性、抽象性、复
杂性,而教材内容却比较简扼;同时任课教师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
堂教学中,仅凭教师所知单纯的讲授是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融入信息技术来达到教
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就是必然、必要和常用的选择。结合近十年的
教学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过程融合,需要把握四个重点。
一、融入信息技术,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讲,每堂课的开始尤显重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花》时,我面带微笑的和孩子们说春天到了,
许多的花儿争相开放,让我们一起欣赏咱们班同学拍摄的花的视频吧。看到自己学校的花,
学生们看得格外仔细。这样一个取材特容易的小视频,刚一播放,教室瞬间就静了下来,孩
子们的目光都集聚起来了。他们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朵花儿,兴趣一
下子就上来了。又如,四年级的《面包发霉了》,教参建议给学生发放霉菌,在家中培养发
霉的面包。然而,提前告知结果,孩子们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于是,改变教学顺序,先在
网上找些面包发霉的照片,在上课时播放课件。结果,孩子们看到这些令人作呕的图片后,
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提出了他们心中的疑问:为什么面包会发霉呢?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发霉
的呢?发霉的面包还能吃吗?发霉的部分去掉后能再吃吗?显然,融入信息技术,激发了学
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积极探究。
二、融入信息技术,重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荀子﹒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
习最后归结到实践这一层。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也如此,课堂上的很多理论知识讲解后,若不
进行相关实验,孩子们知识的掌握用不了多久会渐渐消失。而实践过之后,理解程度会大大
上升。在真正的课程实施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完成,有的是需要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
的长期观察才能完成的。例如,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中《动物的卵》这一课。要想详
细了解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知识,就必须做实验,可最简单的孵化一枚鸡卵需要近20天的
时间,实际教学中是无法完成的。那么,当指导学生对鸡卵由外至内层层细细地观察后,再
播放一枚鸡卵到一只小鸡的孵化过程就相对可行。事实上,当学生看到其中产生血丝的一幕
时会发出尖叫;当小鸡努力地啄壳时,他们神情紧张;当破壳而出时,他们欢呼。整个课堂
轻易地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教学,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三、融入信息技术,重在再现自然生活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有些自然知识单凭课堂上老师的几个字、几个词来做干巴巴的讲解
是不够的,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特别的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有时讲
解不合适,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地球的卫星——月球》、《日食和月食》、《在星
空中》及《地震》、《火山》等内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难以遇见或是不常见的自然事物。孩子们通过偶尔的间接经验很难对这些事物进行了解。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播放、模拟演示等信息化技术来展示,则会更加
直观、形象、具体,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
台,亲自去搜索,去观看科学家们拍摄的相关视频。这样一来,课堂上难以领悟的自然现象
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和加工的能力。在课堂上时,
再播放和教学相关联的视频内容,以逼真的视觉和听觉来近距离地感受具体事物,会给他们
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加上老师的指点、同学间的交流,学生就更能身临其境。这不
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保持甚至是延伸。
四、融入信息技术,重在模拟抽象实验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常常有很多的实验需要学生完成,还有些较难处理的实验,则是由
教师做演示来完成。可对于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起来都不是那么有感觉,观察也不够清晰。
融入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中要求的实验,可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信息技术能使
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变成有“声”、有“色”有“形”的事物,能变抽象为直观,能将肉眼
观察不到或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变为 “一目了然”。例如,《它们到哪里去了》是教科版一年级
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科学,很多规则还没有形成。要想在课堂中认认
真真地观察红糖、食盐等物质放入水中之后,它们到哪里去了呢?这样的观察实验是有一定
困难的。这种情况下,可提前拍摄好实验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验观察结束后,很多
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食盐我认为是到水里面去了,可它是如何和水成一块的呢?对于一年
级的孩子,若直接告知是溶解了,他们是很难理解的。这时,及时播放提前拍摄好的实验视
频,放慢速度,并将实验过程随时定格显现给学生。当孩子们真切地看着盐是如何溶入水中
的过程时,一切就更很有科学味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过程融合,就是科学教师发现和挖掘信息技术潜力,
服务于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融入信息技术,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在优化课堂教学过
程,重在再现自然生活情境,重在模拟抽象实验过程。把握了这四个重点,在课程实施过程
中不断地积累案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过程就逐步走向了融合。
本文发布于:2024-07-13 08:3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08310734140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