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碧海片区小学建筑设计浅谈
摘要:现代教学理念给当前的校园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深圳宝安
碧海片区小学建筑设计的实例,力图探讨以学生为本,教学相宜的建筑空间设计,
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建筑;以学生为本;载体
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传统的以教
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学龄儿童,自制
力渐强,知识也更丰富,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受到重视,“以学生为本”逐渐成
为现代的教学理念。这为当前的校园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
创造“新”校园的良好契机。
1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中心区的碧海片区。西南向为深圳海域,西北向为宝
安体育公园,基地附近多为已建成或正在建的高尚住宅小区,地块方整,交通便
利。如下图所示。
图1 平面图(红色区域为工程基地)
基地与南北轴大致成45°角,基本为150m×150m的正方形,现状为施工队
的生活区用地,内部较为平整,没有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其西南侧临兴业路,西
北侧临共乐路,东北侧临小区路。
2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总用地面积 23159.50 ㎡
总建筑面积 15360 ㎡
计容积率面积 13815 ㎡
其中 普通教室 4565 ㎡
功能教室 5925 ㎡
室内体育馆 1060 ㎡
教师宿舍及服务用房 825 ㎡
办公室 1440 ㎡
架空层面积 705 ㎡
地下车库 840 ㎡
建筑覆盖率 21.5 %
容积率 0.60
绿地率 42 %
停车 40 辆
其中 小型车位 20 辆
校车停车位 2 辆
路边港湾式小型客车停车位 18 辆
3总体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
通过对传统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设计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学校普遍存在
以下缺点:①规划方式千篇一律,如同厂房和兵营,校园结构趋同化,建筑缺乏
文化个性。②校园内部空间单一枯燥,缺乏人性化空间和趣味性空间,在学生的
成长中缺少记忆童年的元素。③外观枯燥,材料单一,不能满足小学生的猎奇心
理,缺乏针对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关怀。
因此,我们热切地希望我们的学校是文化的载体,记忆的载体,关怀的载体。
为了达到目标,提出以下设计理念:①规划上,结合用地紧张,我们采取了功能
复合的手段,使其各功能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成为一体,张显其独特的文
化个性。②空间上,将环境场地有机地渗透到建筑中去,架空层中的两层活动平
台穿插立体的阳光院落,形成多尺度的趣味空间,让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③立面上,保证其完整、现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对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关怀,
大胆采用一些鲜艳的色彩元素,使其丰富但不失大方,个性但不失整体。
3.2现场分析及总规划思路
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道路断面分析,西南侧的兴业路道路等级最高,
相应其噪音级别最大,安全级别最低;西北侧共乐路道路级别次之,相应其噪音
级别也次之,安全级别相对好些;东北侧为小区路,道路级别最低,相应其噪音
级别也就最小,安全级别最高。另外,由于基地面积不大,而规划要求设置300m
的环形跑道,因此,用地相对紧张,设计强度较大,如何在紧张的用地中创造更
多的学习活动场地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以下设计思路:
(1)运动区:根据上述基地周边道路的的噪音分析,我们将用地划为闹区与
静区。300m环形跑道摆在噪音级别最大的西南侧;体育馆、篮球场等摆在噪音
级别次之的西北侧,与西南侧的环形跑道形成“L”型的运动区,既保证了良好的
日照朝向,又有效地隔离了城市噪音。
(2)生活区:为了减少运动区对生活区的干扰,同时阻挡教学区对周边住宅
的干扰,我们将生活区放在静区中远离运动区的角部。
(3)教学区:为了方便教学区与运动区及生活区的联系,同时加大与周边住
宅的距离,减少对周边住宅的干扰,我们将其放在了静区的中部。
(4)人行主入口:根据上述对基地周边道路的安全级别分析,我们将人行主
入口放在最为安全的小区路上,同时考虑与各功能区联系方便,尤其是教学区,
因此放在了小区路的中部。
(5)车行出入口:基于安全考虑,我们同样将学校的车行出入口放在最为安
全的小区路上,且距离道路交叉口的最远处的生活区部分,这样我们可以将生活
区的后勤出入口与其有效地合为一体。
总平面图和效果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总平面图 图3 整体效果图
3.3建筑设计
通过对现场实际条件的分析,确定了上述相应的设计思路。最终确定设计方
案共由三个区组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如图4所示,分区合理,布局明
确。
图4 功能分区(红:教学区;黄:运动区;蓝:生活区)
其中教学区(如图5A、B所示)主要由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办公用房等组成,
我们将普通教室、功能教室放在垂直于运动场的一侧,减小运动场对教室的噪音
干扰。办公用房主要放在中部且临操场一侧,这样既保证了办公与教室的有效联
系,又可以使教师非常方便地监控到小学生的户外活动,确保其安全。
图5(A) 教学区效果图
图5(B) 教学区效果图
运动区主要包括一个300m环形跑道,2个羽毛球场,3个篮球场,以及兼
作礼堂的体育馆。在紧临功能教室的一侧,我们将有干扰的功能用房——阶梯教
室与体育馆一起设置,与教学区分离,减少对普通教室的干扰。
生活区,主要包含教工食堂和教工宿舍。放学后,学生在教学楼前方的入口
广场汇集,而教师则进入教工食堂以后直接回到宿舍,人流分行,减少交叉。
3.4景观绿化:
设计方案绿化设计上采取点线结合的手法。沿着折线形的“一心两院”景观轴
线我们通过坡道将场地引入建筑中,形成双层共享平台,通于点状立体绿化,将
环境与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沿周边住宅区的两侧我们设置了线状绿化,有效地
阻止了学校对住宅区的噪音影响。
3.5交通流线
设计人车分流,互不交叉。其中学生的流线安全、丰富、多样,符合儿童心
理需求;教师、后勤的流线直接、便捷;自行车则通过一下沉坡道进入首层活动
平台,这样既不影响校园美观,又减少对教室的噪音影响。机动车有独立的车行
口,其停车方式为地面停车加地下停车。
3.6空间形态
创造多尺度的共享空间是本方案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方案的空间形态主要
有两种,一种为由两层活动平台与阳光院落组成的立体架空空间,另一种为教室
走廊上的交往平台。两种空间形态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3.7立面造型:
有限的预算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建造的快速和低造价方面。在坚守不失个
性的整体化设计原则下,我们采用了多色彩的涂料、面砖等材料,强调其丰富,
自由和低造价。同时,结合远期安装空调的考虑,我们预留了空调机位,并将其
作立面设计元素之一。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基地及传统学校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进行了一系
列的设计策略研究。最终,希望通过本设计能为社会提供一个“新”校园,她承载
着文化、记忆、关怀••••••
参考文献:
[1] 王辉,张晶晶. 浅谈小学建筑的设计[J]. 科技信息, 2010(2).
[2] 崔振武. 儿童心理与建筑环境--小学建筑设计方案综述[J]. 山西建筑,
2001(5).
[3] 董秀明,贾晓浒.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建筑环境的塑造[J]. 山西建筑,
2009(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831442423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