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拜英雄的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堪称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
绘画:杨家将
千百年来,人们将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将其编成小说评书,在民间广泛传播。
以杨令公为首、以佘太君、杨七郎、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等为主的杨家英雄群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金沙滩血战、杨令公碰碑、杨七郎被害,杨五郎出家,佘太君出征、穆桂英挂帅等等,几乎每个上了岁数的中国人都能扯上一段。
尤其是老将杨令公,他身经百战,威震四方,人送外号“杨无敌”,后因奸臣潘仁美的陷害,在陈家谷战役中身陷重围,在潘不发救兵、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头撞李陵碑壮烈而死。
每当看到这个片段,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为杨令公的遭遇扼腕叹息,为潘仁美陷害忠良、见死不救的卑鄙行为瞋目切齿。
作为害死杨令公的主凶,潘仁美几乎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奸臣,不但自已遗臭万年,而且祸及潘氏后代子孙,就像秦岳两家一样,民间逐渐形成了“潘杨不两立”、“潘杨不通婚”的说法和习俗。
实际上,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加工,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杨家将中的众多英雄人物和事迹,都是后世虚构的。正史中的潘仁美,不但不是奸臣,反而是知兵善战、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的北宋开国名将。
下面,让我来为你揭开杨令公之死的真相吧。
杨令公,本名杨业,原名杨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县)人。
杨家本是麟州地方上的豪强,世代习武,称雄于当地。
在五代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为了自保,杨业的父亲杨弘信纠集人马,大练兵丁,抵御辽国的入侵。
后晋时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荐举自己的弟弟刘崇为麟州刺史,杨弘信趁机与刘崇结交,并让自己的大儿子杨重贵随侍刘崇左右,杨重贵为人洒脱,善于骑射,深得刘崇的喜爱,将其收为义子,并赐名为刘继业。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刘崇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不久加授为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
四年后,后汉被后周取代,刘崇为对抗后周,自立为帝,建立北汉政权。作为刘崇最信任的将领,刘继业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北汉军民称其为"无敌",并被刘崇封为建雄军节度使。
绘画:金刀杨令公
公元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经过数月苦战后,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但刘继业为报答刘氏之恩,仍据城坚持战斗。宋太宗早就听说过刘继业的大名,便让刘继元劝他投降,刘继业有感于宋太宗的诚意,再加上他也有志于国家统一,便解甲来见宋太宗,宋太宗非常高兴,令其恢复本姓,并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之职,刘继业从此复姓杨氏,去掉继字,改称杨业。
后来,宋太宗考虑到杨业具备丰富的对辽作战经验,又任命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受大将潘美节制。
潘美,便是杨家将故事中的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年轻时风流倜傥,胸怀大志,他曾对村里人说:大丈夫不立功名、取富贵,一辈子碌碌无为,岂不羞耻?于是前去投奔柴荣。
潘美武艺高强,性格豪爽,胆识过人,颇得柴荣的赏识,柴荣登基后,提拔他为侍从武官,参与军政事务,和执掌禁军的赵匡胤一见如故,关系密切。
公元954年的高平之战,是周世宗柴荣上台后的立国之战,这一战,柴荣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扭转不利战局,大败北汉、契丹联军。在战役进行中,潘美率几千士卒扼守江渚岭,阻击北汉援军,立下大功,战后被提拔为西上阁门副使。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潘美冒着被后周夷灭九族的风险回开封报信,成功说服后周众臣接受现实,帮助赵匡胤兵不血刃完成权力交接。
镇守陕西的保义军节度使袁彦,向来与赵匡胤不对付,赵匡胤担心他不听使唤,潘美自告奋勇,单枪匹马前去会见袁彦,一番掏心窝子劝说后,袁彦心悦诚服地跟着潘美入朝觐见赵匡胤,表达忠心,对其他摇摆不定的节度使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后,潘美又马不停蹄,参与了宋初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镇压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带领数万精兵征服南汉,与曹彬配合征服南唐,随宋太宗赵光义攻灭北汉等,为大宋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军功而论,潘美是仅次于曹彬的北宋开国名将,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潘美被追封为郑王,并配飨太宗庙庭。潘美的名将地位,亦被后世肯定,明朝初期,朱元璋建帝王庙,把不同朝代的杰出帝王集中到一起来祭祀,作为“皆善始终”的北宋功臣,潘美得以从祀于帝王庙。
潘美画像
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潘美的人品。
赵匡胤夺取皇位后,在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陪同下进入皇宫,见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子,便问是谁,宫女回答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
赵匡胤回头向众人询问怎么处理,范质与赵普都说要斩草除根,潘美却沉默不言。
赵匡胤问潘美为啥不表态,潘美说:“臣与陛下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
赵匡胤点头说:我已经夺取了人家的皇位,怎么能再忍心杀了人家的孩子?于是让潘美把这个孩子带回家收养,潘美为这个孩子起名为潘惟吉,对外声称是自己的侄子,将其抚养成人,后来潘惟吉官至刺史之位。
宋太宗灭掉北汉之后,直接将潘美留下来驻守,屯兵边境,抵御辽国,刚刚归降北宋的杨业,也成为潘美的得力部将。
实事求是地讲,作为上下级关系的潘美与杨业,从已知的史料来看,相互配合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进攻雁门。杨业自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雁门关一役,成为杨业归宋后取得的第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向大宋军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然,这场胜利也是潘、杨两位将帅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
战后,潘美因功被封为代国公,杨业则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
宋太宗灭掉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结果在高梁河一役中,被严阵以待的辽军击败,宋军全线溃退,死伤无数,宋太宗本人也臀部中箭,乘驴车逃走。
四年后,辽景宗崩逝,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耶律降绪当时才12岁,凡事皆由其母萧太后做主。辽国主少国疑,政局不稳。
宋太宗赵光义趁机蠢蠢欲动,积极筹划北伐事宜。
一方面,他想报七年前惨败高粱河、臀部中两箭的旧仇,挽回自己在大宋臣民中的高大形象。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夺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地区,完成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亲自主持军事会议,将宋军分成三路进军。
东路军由名将曹彬为主帅,崔彦进为副帅,出雄州(今河北雄县),攻取涿州,牵制辽军主力。
中路军由名将田重进为主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夺取蔚州等地,负责截断辽军西进的道路。
西路军由名将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夺取云州等山后(太行山以西)地区,然后转掠山南(太行山以东)。
雍熙北伐示意图
在宋太宗的战略规划中,东路军虽是主力,却非主攻,其主要任务是在正面摆出佯攻姿态,牵制住辽军在幽州附近的军队,从而为中西两路大军争取时间。真正的奇兵是西路军,待西路军完成战略目标后,三路大军会师幽州,最后再与辽军主力决战。
三路大军主要将领都是经验丰富、战功赫赫之名将。比如说东路军主帅曹彬,乃是北宋开国第一名将,曾先后主导或参与灭后蜀、灭南唐、伐北汉等重大战事,其他诸如崔彦进、潘美、杨业、田重进、杜彦圭、米信、李继隆、李继奋等,也都是一时之名将。仅曹彬挂帅的东路军,就集中了三十余位主要的将领,堪称将星云集。
除了名将之外,还有精兵,宋太宗集中了几乎全部军中精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解决燕云问题。
北伐开始后,三路大军进展顺利,很快收复了不少失地,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与副帅杨业,配合默契,进展迅速,一鼓作气拿下山后九州中的寰州、朔州、云州、应州。
然而,平素以稳重而著称的东路军统帅曹彬,却在众将的怂恿裹挟下,过于轻敌,贪功冒进,指挥失当,出乎意料地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
宋军死伤无数,拒马河为之断流!
此战,成为宋太宗雍熙北伐的转折点。
宋太宗见大势已去,于是急令中、西路军撤退,沿边境驻军防守,防止辽军反扑。
中路军田重进全师而还。
而潘美所率西路军却在撤退途中,出现了意外。
(雍熙北伐过程,可参看本人上篇作品《名将折戟歧沟关,大宋从此患上“恐辽症”》 https://www.toutiao/i7069219259527807526/)
宋太宗为了最大程度削弱辽国的战争潜力,下令潘美等人在撤军的时候,把寰、朔、云、应四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军队撤离比较容易,把老百姓迁走比较难,先不说老百姓愿不愿意走,即便想走,携家带小,老弱病残,行动缓慢,很轻易就会被以骑兵为主的敌军追及。
此时,辽国萧太后及大臣耶律汉宁等十万余人,在反扑中已攻陷寰州。
深知辽军特点及作战能力的杨业,知道辽军乘战胜之威,兵锋正盛,宋军主要任务是安全撤离,保存实力,不可与敌硬碰硬。
但军中行营兵马都监王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王侁,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王朴,曾任后周枢密使。王侁本人也有一些战功,但据说这个人“性刚愎”,刚愎自用的意思。
行营兵马都监,又称监军,历代一般由宦官充任,北宋初年的都监却基本上由高官及资深武臣担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天子信臣,也就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虽然从级别上来说,都监相当于领兵作战的主帅之副帅,但由于他们是皇帝的心腹,可以给皇帝打打小报告,所以地位有些微妙。
王侁跟着西路军,酣畅淋漓地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就感觉辽军战斗力也不过如此,现在因为受东路军牵累而被迫撤退,心里总有些不甘。在商议撤离方案的军事会议上,当杨业提出交替掩护撤离的方案后,王侁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即使要撤,也要撤得气气派派,他提出,全军应当正面出击,把当面敌军敲掉再走也不迟。
护军将军刘文裕,也是名门之后,素有战功,他赞同王侁的意见。
主帅潘美沉吟未决之时,杨业断然反驳,说:“不可,这样必败。”
王侁于是讥讽杨业:君侯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不战而退,难道有其他想法吗?
大家注意,作为监军的王侁,在军事会议上是有建议权的,他并没有强迫杨业率军出击,只是用了讥讽的语气来刺激杨业,如果杨业是一位稳重成熟的将领,坚持自己的观点,则完全可以无视王侁的刺激,至少可以将两种方案交由主帅潘美定夺。
但生性豪迈任侠的杨业最怕别人说他畏死,北汉降将的身份也使他最忌讳别人怀疑他有异心。
于是,还没等潘美发话,杨业就表态了:“我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只因现在局势对我方不利,贸然出战只会白白牺牲将士的生命。既然您说我怕死,那我就先出战吧。”
军情紧急,没有时间过多地思考,六十一岁的老帅潘美,只好默认了这一结果。
可能在潘美、王侁等人看来,战无不胜的杨无敌出击御敌,获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只有杨业心中有数,此行凶多吉少。
于是在临行前,他请求潘美等人在陈家谷口做好接应他的准备。
带着一种悲情、一些委屈、一腔愤懑,可能还有一丝决绝的杨业,也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被当面之敌辽军名将、山西诸路兵马都统耶律斜轸诱入设好的包围圈!
杨业出击后,王侁和潘美按照与杨业的约定,率军来到陈家谷口,准备接应杨业,从寅时(大概凌晨4点左右)一直等到巳时(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王侁根据经验判断杨业可能已经获胜,于是强烈要求带兵前去和杨业会合,以便扩大战果,潘美虽觉不妥,但也怕坐失良机,于是二人先后带兵离开陈家谷口。
潘美等人向南离开二十里后,得到杨业兵败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雳出乎意料!但此时回救已经来不及,而且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出兵,一旦再次失利,不仅不能完成保护百姓内迁的任务,还可能会引狼入室危及后方。
于是,潘美等人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果断决定立即撤离,放弃返回救援生死未明的杨业的打算。
当杨业带领残兵千辛万苦退到陈家谷口时,发现这里早已空无一人,绝望的杨业在陈家谷战至最后,终于力尽被俘,为了证明自己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他拒绝降辽,绝食三日而死。
杨令公画像
杨业死后,首级被辽军传往云、应两州,当地宋军一看杨无敌都战死了,人人胆寒,纷纷弃城而逃。
宋太宗雍熙北伐初期夺占的土地,转眼间又全部连本带利归还给辽人了。
这一战后,北宋精锐尽失,再也无力进攻辽国,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渐将守内虚外当作国策了。
战后,宋太宗追究战败之责,东路军诸将因违令失律之罪依次被贬降,曹彬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宋太宗尤其痛惜杨业之死,负有领导责任的潘美被连降三级贬为检校太尉,始作俑者王侁被夺官并发配金州,刘文裕被夺官发配登州。
此时,潘美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无法接受战败的打击,整日悒悒不乐,不久就郁郁而终。
凭心而论,潘美生前并没有做出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对杨业之死责任最大的应该是王侁和刘文裕,这从战后宋太宗的处理上也能够看得出来,但潘美毕竟是一军主帅,他未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没有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因此对于杨业之死,他至少负有领导责任。
但令潘美万万想不到的是,此后军事上一蹶不振的大宋,因老百姓们渴盼英雄,渐渐编排出杨家将的故事,在各种小说和戏曲中,潘美的名字被改为潘仁美,丑化成一代权奸,不但处处和杨家作对,还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
潘美若泉下有知,如何能够安息?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本人同名百家号作品《千年前两位名将关键时刻没有站稳立场,结果很悲剧》等。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1:1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31421295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