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徐向前总指挥的带领下,歼灭阎锡山军10万余人,活捉了阎锡山心腹大将——时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
赵承绶是阎锡山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与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等同为阎锡山绝对的心腹。
赵承绶被俘后,徐总格外重视,当即命令俘虏赵承绶的部队护送他来兵团指挥部,要亲自见他。
徐总要见赵承绶,除了他是阎锡山的心腹爱将、晋绥军的主要将领,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赵承绶是徐总的中学同学,且两人的关系早前还很不错,颇有些私交。
赵承绶被护送到兵团司令部后,不久就被领进了徐总的指挥室。
当赵承绶进屋时,在桌前伏身工作的徐总抬起了头,然后起身挪动一把椅子叫他坐下,以许久不见的老朋友的语气,很是温和地问道:
“萃崖(赵承绶字)呀!你还认识我吗?”边说边微笑地看着赵承绶。
听到徐总的询问,自进来那刻就一直低着头的赵承绶,疑惑地抬起头仔细端详着徐总,片刻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看着徐总回答道:“怎么会不认识呢,你是子敬(徐向前字)吧!”
见赵承绶还记着自己,徐总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笑着说道:“老同学,你的记性还不错嘛!分开这么多年,你还是那么健壮嘛!”
“说来惭愧,还说什么健壮!”赵承绶有些不知所措地回道。
此时此刻,赵承绶的心情无比复杂,今时不同往日,中学时代是私交甚好的同学兼好友,可现在自己是败军之将,对方却是俘虏自己的总指挥,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看着昔日的好友,现在的总指挥徐向前,赵承绶沉默了下来,不知接下来该说什么好。
就在赵承绶沉默之时,徐总突然说了一句话:“你还满有点‘英雄’气概啊!是不是准备为蒋介石、阎锡山自杀呢?我可以成全你!”一句话说得赵承绶立马变了脸色。
徐向前总指挥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赵承绶接下来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被俘后,赵承绶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1891年,赵承绶出生在山西五台县槐荫村的一个中等家庭,他的父亲赵长庚是前清秀才,在村里开私塾,以教书为业。
赵承绶出生后,赵长庚对他寄予厚望,“承绶”(古代用“绶”系官印,并用绶带的颜色来标志等级)二字便是希望他将来能够金榜题名,成为朝中重臣,光宗耀祖。
然而,赵承绶生性不喜欢喜文弄墨,偏偏喜欢舞枪弄棒,叫他读书识字是万分不愿,即使是被强逼着去学堂读书,每每考试也是垫底的存在,而不让他学文,武艺却是越来越好。
起初,赵长庚倒是严厉管教他,要求他必须老老实实在学堂读书,禁止他学武。
后来,随着清朝废除科举,断了读书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念头,赵长庚对赵承绶的管教便渐渐有些松懈,不再似以前那般坚持要求他一定要学文,而是选择听之任之,只要日后能有出息就行。
没有了父亲的管制,赵承绶开始全身心投入学武的日程中。
学武之人多数都是喜好打抱不平的,满满的正义感,看到不平之事总是喜欢“一声吼”,站出来主持公道,赵承绶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赵承绶对清朝这个腐败无能的王朝十分不满,万分向往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后,山西随即也爆发了新军起义,也就是在这时,赵承绶毅然抛弃舒适的学校生活,回到家乡五台县,加入了由续桐溪领导的忻、代、宁公团,任公团教练官。
同年11月,公团进攻大同,赵承绶率左翼游击队作前锋。攻取大同后,赵承绶担任东城守备,在这里抗击清军。
1912年,公团被阎锡山强令解散,赵承绶重新回到校园,入陆军中学就读。
毕业后,一心想从军保家卫国的赵承绶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骑科。
在校期间,赵承绶射击、会操等科目的成绩都很是优秀,唯独文化成绩很差,考试常居榜末,若不是其他成绩甚好,可能都会被劝退,好在虽有磕磕绊绊,但总算是于1918年9月顺利毕业。
毕业后,赵承绶回到了山西,加入了由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任第一混成旅第一团排长。
赵承绶能一来晋绥军就做排长,其一是因为他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在当时属于稀缺资源;其二第一团团长杨爱源是他的学长,毕业于保定军校,身为同门师兄弟,自然要照拂一二。
因本身有能力,加之又有同门师兄照应一二,短短不过5年时间,赵承绶便升任11团团长。
1927年,阎锡山易帜,晋绥军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1年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并参加北伐,此时赵承绶任第二师师长,率第二师北伐。
1928年,阎锡山军进占平津,统辖辖晋、冀、察、绥四省,并接收察绥两省杂牌骑兵4个军、26个团的人马,一时间实力达至顶峰。
地盘、兵力扩大的同时,阎锡山随即也面临着无可信之人可替其统辖的窘境。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承绶开始真正进入阎锡山的视野中,并凭借着极其优秀的办事能力,逐渐被阎锡山倚为心腹。
当时为了整合收编的4个骑兵军,彻底将其收为己用,阎锡山便委任赵承绶为骑兵司令,负责缩编这些骑兵军。
赵承绶接到命令后,运用超高的政治手腕,经两次并编,顺利将原4个骑兵军、26个团缩编为4个旅、12个团,大量杂牌军高级军官被编遣,阎锡山得以成功彻底掌控这支武装力量。
在这期间,未发生任何变故,连反对的声音都没有,阎锡山对此十分满意,由此赵承绶开始被阎锡山倚为心腹。之后,赵承绶在晋绥军的地位越来越高。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对绥远虎视眈眈,为了守住绥远,加强对绥远的防守,阎锡山将晋绥军骑兵整编为骑兵第一军,仍由赵承绶担任军长,下辖两个师,分驻集宁、武川、五原、临河一带,时时监视着日寇的行动,阻止日寇对绥远的企图。
1936年11月,对绥远垂涎三尺的日军纠集1500余日伪军开始向红格尔图发起进攻。
此时,驻守在红格尔图的即是赵承绶所属的第二团的两个骑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指挥官是第二团团副张著。
赵承绶接到日寇进犯的情报后,立刻下令守军死守红格尔图,并派遣援军驰援红格尔图。面对日寇飞机加大炮的进攻,张著等二团将士没有退守,英勇奋战,多次击退日寇。
战斗中日寇出动了4架飞机和6门山炮,向红格尔图城的东北两面围墙发起猛攻,掩护从东北南三面向城内进攻的步骑兵。第二团将士面对日寇的飞机、大炮,以工事堡垒为依托,英勇奋战,顽强抵挡住了日寇数次疯狂进攻,战至下午5时,日寇仍然没有攻进城内。
在日寇对红格尔图发起猛攻时,赵承绶派来的增援部队——骑兵第一师第六团,也朝着红格尔图疾驰而来。
14日晚12时,第六团在团长张培勋的带领下,趁着夜间从西门进入红格尔图。与此同时,面对久攻不下的红格尔图城,日寇也增派两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
15日,赵承绶和傅作义亲临前线,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亲自指挥作战。
16日上午,赵承绶发出作战命令:
骑兵第一师师长率骑兵四个团,步兵218旅旅长董其武率步兵两个团及炮兵一个营,于17日夜间向红格尔图附近的日伪军发起突袭。
此外,调遣六十八师401团至大六号,掩护集宁东北一带,支援出击部队。
与此同时,16日、17日两天,日寇继续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从东南北三面继续向红格尔图城发起猛烈的进攻,此时红格尔图守军死战不退,英勇奋战,先后打退了敌人17次进攻,使红格尔图阵地仍牢牢掌控在我军的手中,未让日寇占得半点便宜。
18日凌晨,各部队进驻指定位置后,针对红格尔图附近日伪军的战斗随即展开,在赵承绶一声进攻的命令下,各部队发起了全线反攻。
在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下,红格尔图战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此战历时8天,共毙伤日伪军1700余人,俘虏伪军300余人。
红格尔图战役胜利后,赵承绶部又协助傅作义部策划了针对日寇的百灵庙战役。在百灵庙战役中,骑一军第二师与傅作义部孙兰峰旅担任主攻任务。
最终,百灵庙战役在赵、傅两部的通力合作与浴血奋战下取得大胜,不但大败日寇,更是收复了塞外重镇吐木尔台和百灵庙。
由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等组成的“绥远抗战”,是1937年前抗日战争唯一全胜的战役。
它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由此全国也掀起了援助绥远抗战的运动。
而带领将士取得胜利的赵承绶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就连毛主席、朱总司令得知此事,也从延安发来贺电,赞扬赵承绶部为中国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绥远归来后,赵承绶奋笔疾书写下了“出征未遂男儿愿,班师犹恨日本奴”,借此表明自己坚决抗击日寇的决心。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赵承绶率部直捣热河林西县,一鼓攻克商都等地。
然而,正当赵承绶准备扩大战果时,由于右翼平绥线失利,只得被迫放弃大好形势,由呼和浩特退往晋西北,而后在岢岚、神池、宁武、静乐等县构筑防御阵线。
在此期间,赵承绶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进驻晋西北以来,赵承绶就被同样驻扎于此的八路军所深深折服,他对八路军坚持抗战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明整肃的纪律和军民鱼水般的关系等十分敬佩。
同时,他也积极学习我军的治军理念,在自己的部队掀起了整军热潮。
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赵承绶每日天还没亮就起来,身着士兵服装,扎腰带、裹绑腿,集合军部全体官兵及驻扎在附近的部队举行早操,以身作则。
1938年年初,日寇攻占晋西北岢岚和宁武县城后,赵承绶与贺龙师长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意联手收复岢岚和宁武县城,为了取得民心,赵承绶和贺龙就商量部队开拔的粮草购买都需要支付现金,不能给老百姓开条子。
然而,由于我党领导的军队时常被蒋介石克扣经费,所以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够向老百姓购买粮食。
此时,赵承绶没有任何考虑,当从贺龙口中得知还缺5000元法币时,他直接就给了我军5000元法币,以充当购买粮食的经费。
对于赵承绶的慷慨解囊,我军也是铭记于心。
在收复岢岚和宁武县城的战役中,因为骑兵在山地作战不如步兵便利,而赵承绶部队多数都是骑兵,所以贺龙就主动提出以我军第三五八旅为主力,由赵承绶部骑兵配合。
在我军与赵承绶部精诚合作下,岢岚和宁武县城顺利收复。
战役结束后,赵承绶十分感谢我军的帮助,为表感谢,除了电报贺师战功请予嘉奖外,还亲自给我军送去了子弹、手榴弹、七九步枪等武器装备,并馈赠20万元晋钞,从而极大缓解了我军当时所面临的军需困难的问题。
在这之后,我军与赵承绶部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两军变得更加团结,经常联手抵御日寇的进攻,或主动向日寇发起进攻。
除此,赵承绶还曾通令全军向我党领导的120师学习。
正因如此,所以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赵承绶将军虽已故去,但我党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所做出的贡献,及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我党的帮助,仍给他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并将其交到他后人手中。
然而,解放战争期间,赵承绶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1948年6月,赵承绶在晋中战役被我军俘虏,之后便发生了上文所说的那一幕。
因为赵承绶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帮助过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所以他被俘后,徐向前总指挥就想着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徐总突然会跟赵承绶说:“你还满有点‘英雄’气概啊!是不是准备为蒋介石、阎锡山自杀呢?我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不是真的想让他自杀,而是告诉他,我党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他好好接受思想和劳动改造,就还有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赵承绶也听懂了徐总这位中学同学的言外之意,所以他回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感到对不起你!”听到赵承绶这么说,徐总脸色突然就变得严肃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从赵承绶的回答中,徐总明白他只是听懂了自己的表面意思,并不明白那句话深层次的意思。
此时,在赵承绶的心中,自己的生死完全就是掌握在徐向前的手中,所以他才会说对不起徐向前,他以为只要跟徐总道歉,徐总就会饶他一命。
赵承绶不明白,他的命不是握在徐总的手中,而是全由他自己决定,他若是想死,没有人能阻挡得了,但若是他不想死,那么他就得认清自己在解放战争所犯下的罪行,要有悔悟之心,更要真心实意接受我党的思想和劳动改造,这样才能活下来,才有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因此,当赵承绶说自己对不起他时,徐总就严肃表示:“你看你胡扯些什么呢?晋中决战双方死伤几万人,难道是我们老同学问谁对不起谁的问题吗?”接着,徐总又说道:
“萃崖,你为阎锡山卖命打了这么多年仗,到现在还认不清蒋介石、阎锡山这些旧军阀的真实面目吗?还想为他们去殉葬吗?现在过来了,我们欢迎你。过来就好嘛,什么惭愧呀,或者恐惧呀,懊悔呀,等等,全部抛掉,学些为人民做好事的新本领。要知道,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这个时候,赵承绶才明白徐总说的那番话的真正用意。之后,他弱弱地问了一句:
“我能吗?”
徐总听到后,没有半点迟疑,当即说道:怎么不能呢?
而后,徐总给赵承绶举了一系列投诚起义、被俘改造成功的例子,包括史泽波、李佩膺、梁培璜、刘光斗、徐其昌等赵承绶的老熟人。
就这样,两人谈了1个多小时,临送赵承绶回住所,徐向前还勉励他说:“我等着你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请你回太原前线,聘你给我当参谋,咱们一起打太原。”
之后,赵承绶也不负徐总所望,太原战役开始不久,他就以“争取阎军工作小组”组长身份,从石家庄赶赴太原前线。在前线,赵承绶积极开展争取和瓦解阎锡山部的工作,除争取到阎军的一些营、连、排起义和投降外,还争取到防守东山的阎锡山部第八总队司令赵瑞起义。
此外,在徐总指挥部队向太原发起进攻时,赵承绶也积极为徐总出谋划策:
“阎锡山把太原比作一个人,东山是头,城池为腹,南北两机场是臂膀,西山矿区是腿和脚。攻太原,历来是从东山这个头顶上起步,李自成如此,日寇也如此,最后取太原。”
这个计策与徐总所想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赵承绶的意见,徐总更加坚定了先攻东山、南北两机场和西山矿区等四大要塞,最后再取太原城的决心。
总攻太原城的前一天,赵承绶不顾危险,以身犯险进入敌防区前沿,到阎军一个团部,亲自打电话给太原城防司令王靖国,劝王靖国学傅作义将军,能幡然悔悟,阵前起义。
然而,王靖国拒绝了赵承绶希望其阵前起义的建议。
4月24日,我军总攻太原城,仅用四个小时即夺取该城,结束了解放华北全境的最后一战。
新中国成立后,赵承绶出任中央水利部参事等职。
晚年的赵承绶始终忘不了当初在晋中战场上,在关键时刻,中学老同学徐向前对自己的无私帮助和那朋友般的关怀,每每提到此,他总是充满着感激之情,并眼含热泪。
1966年10月1日,赵承绶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1:1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314412959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