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更新时间:2025-05-04 19:27:29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3日发(作者:繁曼寒)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

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

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

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

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

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

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

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

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

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

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

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

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

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

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

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

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

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

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

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

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

良好习惯。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本文发布于:2024-04-03 02:1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081664402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息技术   学生   使用   信息   计算机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